此書藉由叔叔曾是政治犯的經歷,鋪陳台灣的近代史,讓海外人士對台灣的想像,可以透過一個人成長所經過的歷程,深刻地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曾經發生的事,而不是用沒有生命的數據堆砌與透過第三者眼光來解讀。
這樣的解讀和樂觀的主流分析相比,看似離經叛道。中央社記者謝佳璋攝 110年10月10日 蔡總統發言有李登輝味道 上周的《CNN》專訪,不是蔡總統第一次丟出很不符合其一向謹慎穩健風格的大膽談話。
文:趙君朔 繼出乎意料強硬的國慶演說之後,在台北時間上週4(10月28日)早上播出的《CNN》專訪蔡總統再度以首次公開證實有美軍在台協助訓練,和強調對美國協防台灣有信心,成為舉世媒體矚目的焦點。那麼究竟來自何方的壓力,可能會改變這個蔡總統想全力維護的現狀?如果以過去為鑑,李登輝前總統是為了反制柯林頓總統訪問中共時,公開說出對台灣不利的新三不政策,還有預防1999年江澤民在中共的國慶典禮上和來訪的各國外賓說出兩岸將在「一個中國」前提下開始進行政治談判而決定推出「兩國論」來抵抗美中聯手施壓。但從這個角度出發便能為拜登在10月初被記者問到軍機繞台時,竟然說出中共違反了「我們」關於台灣的協定這個當時引起廣泛猜測,但都只是解讀為他失言的回答,提供另一種詮釋。他這樣說更非一時興起,早在2019年,蘇利文還是在野的平民之時,便和現在印太政策的真正操盤手,白宮印太事務協務官坎貝爾在權威的《外交事務》雜誌上一起發表了,有別於他們眼中「躁進」的川普政府的新中國政策綱領。這也是用比較隱晦的方式,將自己當年受李前總統委託進行的「兩國論」論述前期研究工作的結論再次拋出,其實就是繼承李前總統的「兩國論」2.0版。
而真正令人擔憂的是,媒體也證實了會中一樣談到了台灣問題。Photo Credit: AP / 達志影像 蔡總統發言是不讓美中默契傷台 幸好拜登在蔡總統演說後,於一場《CNN》主辦的市民大會上,再度因為一個大學生關於中共軍力和保衛台灣的提問,給了蔡總統槓桿反擊。生態工作者李宜龍提出應考慮恢復安樂死,認為是解決浪犬問題最有效的做法,如此流浪犬貓就不會攻擊野生動物和行人,也不會餓死街頭。
他認為,目前全世界沒有國家禁餵流浪犬貓,若通過該法,可能破壞台灣的國際名聲,「政府現在沒有安樂死,就是希望流浪動物可以好好生活。然而出於愛護生命的修法,卻也將遊蕩動物管理推入困境。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、鄭雅云報導 我國是否應禁止餵食流浪動物?由於輿論陷入兩極,9月27日農委會舉辦線上直播會議,邀集雙邊支持者對話。反對禁餵方:友善動物是進步象徵,餵食也可幫助減量 「反『我國應禁止餵食流浪動物』之提議」的提案人Vicky(化名):人類遭受流浪犬隻攻擊事件不多,跟人類去犯罪傷害的刑事案件相比根本不成比例。
」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研究員陳宸億質疑,「以高強度移除或安樂死處理遊蕩動物,台灣社會能接受嗎?」他認為,繁殖才是流浪動物增加的主因,「禁餵無法讓流浪動物消失,只是餓一點,但仍會持續繁殖。TNR是否有效減少犬隻數量?正反雙方爭辯不休 TNR是否能夠有效減少浪犬數量,則是另一個爭執焦點。
」他說,餵養是TNR很重要的方法,餵養要以減量為目標。台灣動物保育聯盟王唯治表示,友善對待遊蕩動物,是社會進步的象徵。葛瑞特說,「野外不要有流浪動物」應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標,而台灣目前禁止安樂死,只靠TNvR無法讓流浪動物減少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安樂死議題重回討論桌,禁餵提倡者:兼顧動物福利與生態環境 然而,遊蕩犬隻數量龐大,管理策略杯水車薪,仍有與會人士提議「恢復安樂死」。
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認為,餵食是假議題,該會近年在北北基進行遊蕩犬「高強度絕育」計畫,已有效減少當地浪犬數量。提案雙方意見兩極,難達共識 | 資料整理/製圖:鄭雅云 餵食浪浪是「愛心」,對野生動物卻是殘忍 「我國應禁止餵養流浪動物」提案人葛瑞特(化名):我們誤以為餵食遊蕩犬的行為很善良,但以生態觀點來看,人去餵食流浪狗,對其他野生動物而言其實很殘忍。轟動一時的紀錄片《十二夜》2013年上映,引起台灣社會對於流浪狗安樂死的關注,2015年初,在動保團體的推動下,《動物保護法》修正案三讀通過,2017年起正式實施「收容動物零撲殺」制度(俗稱零安樂),針對遊蕩犬隻改採精準捕捉[註]、絕育回置(TNvR)的方式管理。2020年包含放養犬隻與野外浪犬在內的全台遊蕩犬數量,正式突破15萬隻,較2018年統計數量成長幅度達6.19%。
「餵食只有百害無一利」,清大通識中心教授顏士清更指出,調查發現,餵養會讓浪犬數量增加,且動物福利低落,應朝向全面禁止餵食為目標,部分地區可開放餵食區,讓餵食逐步退場TNR是否有效減少犬隻數量?正反雙方爭辯不休 TNR是否能夠有效減少浪犬數量,則是另一個爭執焦點。
然而他也表示,雖然希望全面禁止餵食,但考量實務困難,可接受「管理餵食」、「生態敏感區禁止餵食」等階段性措施,但仍應以全面禁餵、沒有遊蕩動物為最終目標。對此,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執行長姜怡如回應,台灣過去曾多年執行安樂死,也仍未解決遊蕩動物問題。
台灣動物保育聯盟王唯治表示,友善對待遊蕩動物,是社會進步的象徵。」 他指出,野外的生態承載量有限,餵食貓狗就是在打破生態承載量,讓野生動物的處境更加艱難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安樂死議題重回討論桌,禁餵提倡者:兼顧動物福利與生態環境 然而,遊蕩犬隻數量龐大,管理策略杯水車薪,仍有與會人士提議「恢復安樂死」。我國動物保護主管機關農委會須限期回應,農委會決定兩案合併處理,9月時畜牧處動保科已召開四場焦點座談會,分別蒐集雙方意見,27日是雙方首次透過線上會議對話,並全程直播。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孫文臨、鄭雅云報導 我國是否應禁止餵食流浪動物?由於輿論陷入兩極,9月27日農委會舉辦線上直播會議,邀集雙邊支持者對話。會議直播畫面截圖 石虎滅絕近在咫尺,處境比貓狗更艱難 支持此案的學者大聲疾呼,「石虎只有500隻,我們沒有時間慢慢來。
Vicky表示,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過去曾有重啟安樂死的提案,但最終都沒有獲得超過5000人附議,顯見在台灣社會並不支持流浪動物安樂死。然而出於愛護生命的修法,卻也將遊蕩動物管理推入困境。
長達三小時的激辯後,雙方唯一的共識是「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」,並勉強同意「生態敏感區」內的遊蕩動物原則上禁止餵食,並應移除。政府應該加強宣導禁止餵養遊蕩犬貓,並教育民眾流浪貓狗是可能危害生態的外來種。
生態工作者李宜龍提出應考慮恢復安樂死,認為是解決浪犬問題最有效的做法,如此流浪犬貓就不會攻擊野生動物和行人,也不會餓死街頭。要用禁止餵食或管理餵食去達成遊蕩動物減量,「等於要餓死牠們」,既不人道也沒有效用,反而會對人類造成困擾,也對野生動物造成傷害。
提案雙方意見兩極,難達共識 | 資料整理/製圖:鄭雅云 餵食浪浪是「愛心」,對野生動物卻是殘忍 「我國應禁止餵養流浪動物」提案人葛瑞特(化名):我們誤以為餵食遊蕩犬的行為很善良,但以生態觀點來看,人去餵食流浪狗,對其他野生動物而言其實很殘忍。台南市流浪動物愛護協會理事長郭順雄呼應,億載金城附近原有80幾隻流浪狗,「我開始餵食並同步進行絕育,發現數量隨著時間慢慢減少,現在只剩下3隻流浪犬。對此,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研究員游崇瑋回應,那是因為過去沒有針對浪犬提出有效管理策略所導致,他強調「安樂死才是最人道的作法,你讓牠在收容所關到死,未必比安樂死更人道。葛瑞特說,「野外不要有流浪動物」應是所有人的共同目標,而台灣目前禁止安樂死,只靠TNvR無法讓流浪動物減少。
他認為,目前全世界沒有國家禁餵流浪犬貓,若通過該法,可能破壞台灣的國際名聲,「政府現在沒有安樂死,就是希望流浪動物可以好好生活。」 Vicky表示,流浪動物的問題應該著重在源頭管理,禁止繁殖、強制結紮,若不餵養可能讓流浪動物跑到野外覓食,對野生動物的危害更大。
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認為,餵食是假議題,該會近年在北北基進行遊蕩犬「高強度絕育」計畫,已有效減少當地浪犬數量。2020年包含放養犬隻與野外浪犬在內的全台遊蕩犬數量,正式突破15萬隻,較2018年統計數量成長幅度達6.19%。
轟動一時的紀錄片《十二夜》2013年上映,引起台灣社會對於流浪狗安樂死的關注,2015年初,在動保團體的推動下,《動物保護法》修正案三讀通過,2017年起正式實施「收容動物零撲殺」制度(俗稱零安樂),針對遊蕩犬隻改採精準捕捉[註]、絕育回置(TNvR)的方式管理。」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陳美汀表示,很多人餵食是因為感受到流浪貓狗的飢餓,「但我們也是研究野生動物久了,才明白牠們的處境遠比貓狗更困難。
反對禁餵方:友善動物是進步象徵,餵食也可幫助減量 「反『我國應禁止餵食流浪動物』之提議」的提案人Vicky(化名):人類遭受流浪犬隻攻擊事件不多,跟人類去犯罪傷害的刑事案件相比根本不成比例。「餵食只有百害無一利」,清大通識中心教授顏士清更指出,調查發現,餵養會讓浪犬數量增加,且動物福利低落,應朝向全面禁止餵食為目標,部分地區可開放餵食區,讓餵食逐步退場。」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研究員陳宸億質疑,「以高強度移除或安樂死處理遊蕩動物,台灣社會能接受嗎?」他認為,繁殖才是流浪動物增加的主因,「禁餵無法讓流浪動物消失,只是餓一點,但仍會持續繁殖。」他強調,餵食者並不想永遠把流浪動物留在街頭,餵食只是減量的目標,希望大家不要把餵食者想的這麼邪惡。
由於源頭管理、收容量能都不足,零案樂政策實施以來,各地公私立收容所爆滿成為常態,儘管政府、民間力推TNvR,仍趕不上犬隻的繁殖速度。」他說,餵養是TNR很重要的方法,餵養要以減量為目標
自認比較不容易很快融入團體的夏宇童直白地結語:「我想,如果能夠維護自身美好的孤獨感,又能適應群體生活,在兩者之間能夠找到平衡點,是再美妙不過的事了。」 夏宇童朗讀了《日本推理小說家教你看透人生內心戲》兩段文字:「人生這部戲劇,一生僅此一部,無法出戲,也無法喊卡,不能保證是喜劇,更無法逃離悲劇的可能……有時候,花費再多腦筋都無法讓自己擺脫不斷上演的內心戲。
陳夏民有感而發:「人類誕生下來就是對世界很敏感的,但隨著年紀與經驗,卻逐漸喪失柔軟細緻的感受力。」 而後,她談到因為森博嗣是工科博士又是推理小說家,所以觀察力與思考都非常的細膩,往往能夠推倒固有想法,理出全新思緒,「裡面的文章都很簡短精闢,透過人生、知識、情感、表達、社會和個人經驗等等面向,涉及一百個生活的議題,闡述了各種角度的剖析,讀了以後很有同感,好像也會因此不得不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劇本。